全球修辞学会、国际公文传播学会联合召开国际公文传播学会第三届“公文传播与社会治理文明”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4月19日,国际公文传播学会第三届“公文传播与社会治理文明”学术论坛在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隆重举行。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内蒙古、新疆、广东、湖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及重庆本地的30余所高校共120余名师生学者齐聚一堂,其中包括西南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湖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遵义师范学院、集宁师范学院、新疆伊犁开放大学、西华大学、四川电影电视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技大学、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等,共收到论文80余篇。论坛围绕“写作·传播·教育·服务”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由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段庸生教授主持。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副校长周明星教授致欢迎辞,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学术成果,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重庆文理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李天福教授,重庆市社科联学会学术部一级主任科员周晏旨,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常务副会长洪威雷教授,全球修辞学会副会长林克勤教授,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龙伟教授,重庆商务职业学院党委委员、数字传媒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夏德林教授,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郑涛博士,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会长、国际公文传播学会副会长、重庆交通大学李红秀教授以及国际公文传播学会会长、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首任会长、名誉会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智忠相继致辞,对本次论坛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与会学者能够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会长、国际公文传播学会副会长、重庆交通大学李红秀教授对论坛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全球修辞学会副会长林克勤教授对本次论坛给予高度肯定,期待能在本次论坛上与参会嘉宾进行学术交流;国际公文传播学会会长、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首任会长、名誉会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智忠则表示,公文传播在国际、学界具有重要作用,此次论坛的召开是学科与学术研究及应对时政和社会所需,将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并产生重要影响。
在主题论坛环节,多位知名学者就应用写作与传播的研究范式、中国应用写作与传播史论、当代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等议题进行了精彩发言。洪威雷教授以《应用文写作中术道融合的哲学思考》为题,深入剖析了应用文写作的哲学内涵,提出应用写作要从“术”入手,并上升到“道”,提升思想品德;张江艳教授线上分享了《“学科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双向奔赴——百年前两场学生本位应用文教学实验的批判性分析》,对应用文教学历史进行了深刻剖析;国际应用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万奇教授线上以《从<文心雕龙>文笔论汲取应用写作智慧》为题,指出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性和普遍性,强调重视《文心雕龙》文笔论研究,汲取其中的应用写作智慧。集宁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杨瑞芳教授线上作了《创意写作理念下“微写作”课堂教学探究》的汇报,提出“微写作”课堂教学要有创意性,其实训练要有针对性;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段庸生教授以《应用之美:创意写作与新文科人才培养 》为题,强调应用文的“情怀美”,指出应用式创意写作可以成为学科、专业方向或专业;西南大学袁智忠教授则发表了《AI时代公文传播与社会治理范式的变革与挑战》的演讲,通过解构技术赋能、治理重构与风险应对三重维度,试图建立AI时代公文传播变革的系统分析框架,探讨了人工智能对公文传播与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会长、国际公文传播学会副会长、重庆交通大学李红秀教授以《应用写作学科建设的理论问题——兼论袁智忠的〈公文传播学〉》为题,指出《公文传播学》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应用写作理论建构提供了独特视角。主题论坛由重庆对外经贸学院科研处学科办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后顾晓蓓主持,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重庆对外经贸学院影视融媒体学院、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田义贵担任点评专家,对发言进行了精彩点评。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6个分论坛。来自学会的多位专家及来自多家高校的学者、硕士研究生,带来涵盖人工智能、新媒体创作、公文传播、教学变革等领域的丰富报告。多位学会成员、高校教授及副教授担任分论场主持人与点评嘉宾,共同为应用公文的学术发展建言献策。论坛上发言与点评精彩纷呈,随后各分论坛有序结束。
闭幕式环节,会长袁智忠教授代表重庆市应用写作学会和国际公文传播学会发表致谢词,向所有参与论坛筹备、组织及学术分享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感谢。正如袁智忠教授所言,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对应用写作与传播这一交叉学科的学术命题研究推向更深刻、更广阔的愿景;必将对公文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和学术影响;也必将对公文传播与社会治理文明——这一既具有学术研究意义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话题从教育教学、社会实践和学科研究等方面产生重要甚至是国际影响。
(供稿:张嘉玥 覃胜菊)